top of page

移民帶來的家庭問題

Updated: Jan 29, 2021

中國古代曾經產生了「孟母三遷」這樣的故事:相傳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孩子成長在一個良好的社區環境,曾三次遷移從而期望「以仁為鄰」。現代父母為了讓子女將來能夠生活在一個有真正自由的社會,舉家移居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犧牲比孟母不遑多讓。


移民對於成年人來講可能代表着新職業新生活。但對於家裏的孩子來說移民又代表什麼呢?是會結識到一班新的朋友新同學,抑或是會失去一大班舊朋友及在沒有機會再和一同成長的同學一起玩耍?


其實兒童甚至青少年人對外間世界的感覺和事物的轉變跟成年人不太相同,特別在一些他們無法控制的事情。在移民這個課題上雖然家長大多是為了子女而決定移民,但在實際安排上孩子們的話語權實在不多。其實家長自己本身都可能對在海外生活的未來有點模糊,更何況他們的子女。


在面對一個新環境的時候人們通常都會經歷幾個階段:

1. 蜜月期:開始時會有新鮮及興奮的感覺,對新事物會好奇及新鮮感,希望結識到新的朋友及建立良好關係。

2. 但接着很快就會到了危機期,因為對新環境新事物有多一點的理解,於是會發現自己的語言、價值觀、人際關係及其他各方面與周遭的完全不相同,亦會覺得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於是帶來焦慮甚至憤怒的情緒。

3. 如果危機期能夠處理恰當的話,人們就可以逐漸運用新的語言在新的文化環境融入社會,這就是復原期。

4. 到了最後就是適應期,雖然間中會有焦慮和困擾,但大部份時間都能夠在新環境工作及享受生活。


子女需要適應的事情其實比成年人更多,因為成年人移民後或者可以逃避與當地文化社會有任何接觸,例如上一代的移民很多都走不出唐人街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但反而下一代就一定要到學校上課,他們需要與極速時間適應因為語言能力不足而帶來的種種困惑,譬如上課時不明白老師在說什麼又或者未能夠有充足的社交能力結識新朋友。


再者英國的教育制度可能與孩子以往所面對的完全不同,香港學校雖然近年相對地都比以往開放,但總體上都是以老師教授為主。相對地英國學校會強調學生的自主和獨立思考,所以經常出現的問題是香港學生到了海外學習,雖然他們基本知識可能很豐富,但是總是不懂得問問題,多數時間都是被動地希望老師能夠逐點講解。


子女在學校因為朋輩關係對英國文化的吸收及融入一定比成人快及多,轉變亦會來得迅速而突然,程度亦都會相對較大。這些行為轉變帶回家裏的時候父母未必能夠即時接受,他們會覺得孩子忽然間變得沒有禮貌,「冇大冇細」,於是對於親子關係又會造成另一種的衝擊,祖父母的價值觀及威嚴受到挑戰。


家中各人的角色亦很大機會因為到了英國如有改變,例如以往在香港的時候可能爸爸媽媽都要出外工作,子女就會讓菲傭姐姐照顧。但到了英國之後可能


媽媽甚至爸爸變成全職照顧家庭,相處時間增多自然磨擦亦會增多。


因為生活模式及條件的轉變,父母在生活上面對的困擾和焦慮情緒有時會不自覺地發洩在孩子身上,他們就會產生反感和內疚,因為爸爸媽媽過往在言談之間可能曾經

不自覺地表示移民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孩子他們。


如果父母本身是抱着一個過客的心態,打算能夠取得居留之後就會返香港重新搏殺,那對孩子的影響是他們花了很長時間都不能夠融入英國社會,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未來是不肯定的。辛苦交來的朋友可能很快又會失去,於是只會造成兩種情況:有酒今朝醉只求享樂不負責任,又或者對周圍事情不聞不問表現退縮由朝到晚只是在打機。


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們應該如何處理及作出預防呢?(待續)


751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